NB∕T 10246-2019 煤岩动力灾害多元监测信息传输与集成系统技术要求(能源)

ID

5D95C2DAB9EE4267B49100ED00562359

文件大小(MB)

0.49

页数:

9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1-12-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73. 040,D 10/ 19 B,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NB/T 10246-2019,煤岩动力灾害多元监测信息传输与,集成系统技术要求,Multivariat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integration,system for coal and rock dynamic hazards,2019-11-04 发布2020-05-01 实施,国家能源局发布,N?T 10246一2019,目次,前言………………………………………………………………………………………………… II,l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通用技术要求-,5 系统架构,6 数据提取范围和要求-,7 数据传输要求,8 多元监测信息集成……………………………………………………………………………………… 4,9 系统其他功能要求……,I,NB/T 10246一2019,目U 昌,本标准依据GB/T 1. 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提出,本标准由能源行业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 2 7)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科技大,学、应急管理部通信信息中心、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中安安全工程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何学秋、宋大钊、窦林名、赵旭生、于庆、卢新明、李红臣、杨科、赵毅鑫、陈建强、,闵龙、于斌、祖自银、霍明华、张吉林、王三明、李振雷、何生全、邱黎明,E,N?T 10246-2019,1 范围,煤岩动力灾害多元监测信息传输与,集成系统技术要求,本标准规定了煤岩动力灾害多元监测信息传输与集成系统的术语和定义、通用技术要求、系统架,构、数据提取范围和要求、数据传输要求、多元监测信息集成和系统其他功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煤岩动力灾害多参量、多指标监测信息的传输与数据集成。主要为煤岩动力灾害监,测预警提供支撑,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EIA/TIA RS- 422 串行数据通信接口标准,EIA/TIA RS-485 串行数据通信接口标准,GA/T 669. 1-2008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第1 部分:通用技术要求,IEEE 802. 3 以太网技术标准CSMA/CD,IEEE 802. 3z 千兆位以太网技术,YD/Tll71 IP 网络技术要求网络性能参数与指标,《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煤岩动力灾害coal and rock dynamic hazards,煤矿开采活动引起的煤岩体突然破坏导致的强烈动力现象,包括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顶板冒,落灾害,3. 2,煤岩动力灾害多元监测信息muItivariate monitoring information of coal and r,倪k dynamic hazards,指从矿井已有监测设备数据库中提取的多类别监测信息,包括地应力,瓦斯浓度,瓦斯压力,风,速,电磁辐射强度、频次,声发射强度,微震能量、频次,地音能量、频次,支架工作阻力、顶底板移近,量等,3. 3,煤岩动力灾害多元监测信息融合fusion of muIti-information of coal and rock dynamic hazards,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对提取的矿井若干监测系统的监测信息在一定准则下加以自动,分析、综合处理,以完成所需的任务而进行的信息处理过程,1,NB/T 10246一2019,3. 4,物联网主机host of internet of things,指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提取、存储和传输多元监测信息的硬件设备,4 通用技术要求,4. 1 一般要求,4. 1. 1 基本要求,4. 1. 1. 3 系统应支持现,维护保障、容错和恢,4. 3 传输接口,4.3. 1 接口要求,接口选取通用、开放、口,格式,4. 3. 2 接口分类,4.3.2. 1 接口形式,主要有两种:串行接口、以太网接口,4. 3. 2. 2 串行接口,瓦换层级和行业,4.3.2. 2. 1 应符合EIA 标准中RS422 、RS485 的规定,通信距离不超过1200 m 且不使用中继器时,通,信速率应不低于9 600 bpso,4.3.2.2.2 数据应实时更新,4.3. 2.2. 3 接口通信可通过查询、事件触发方式进行,NB/T 10246-2019,4. 3. 2. 3 以太网接口,4. 3.2. 3. 1 应符合标准IEEE 802. 3 CSMA/CD 与IEEE 802. 3z Gigabit Ethernet 规定,支持非屏蔽与,屏蔽双绞线电缆、单模光纤,可自动检测、隔离网络故障,接入、摘除网络设备不影响操作,单点故障不中,断整体网络运行,4.3 . 2. 3.2 100 Mbps/1 000 Mbps 自适应以太网接口:支持TCP/IP 协议。以太网接口采用RJ 45……

……